「破场:观与念」群展:

2024.06.27-2024.08.15

图片

640.jpg
640-1.jpg
640-2.jpg展览现场


破场·观与念

文/韩嘉成

1917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向独立艺术家协会匿名提交了一件颇有争议的作品《泉》(Fountain)。一件由杜尚购买的现成品小便池被倒放在展台上,底部署名“R. 马特(R. Mutt)”。


640-3.jpg

640-4.jpg

展览现场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的身份,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工艺都从作品中隐身,唯有艺术家的观念——对“什么是艺术” 的思考与讽刺脱颖而出。虽然理事会最终因作品不属于艺术的原因而拒绝展出。


640-5.jpg
640-6.jpg展览现场


《泉》的问世作为一个重要转折点,对观念艺术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说观念艺术之前的艺术风格是剧场式的,以叙事,叙情,叙景为主要表现,那么观念艺术可以看作是一种打破边框的“破场”。


640-7.jpg


640-8.jpg展览现场


艺术不必和形式,技法与艺术家身份产生必然联系,而是将艺术观念视为作品的核心。然而,这种将观念凌驾于一切的“破场”也被理论家批评为具有一定的去物质化,去语境化特性。距离《泉》的创作已经过了一个世纪,当我们再观察今天的艺术家,不难发现,另一场具有时代思考的“破场“已然来临。


640-9.jpg
640-10.jpg展览现场



在本次的展览中,我们有幸展出杜秋锐、贾伟、权能、TUTU、Pacowhy、杨方伟、张勇,共七位艺术家的作品。

640-11.jpg
640-12.jpg展览现场


从权能的叠合空间,Tutu的艺术元社区,Pacoway的图像小说,以及贾伟的如花宇宙等等,我们看到艺术的“破场”正以新的物质化,语境化,具身化的形式来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自我实验与时代意识的相融合,作品,艺术家,IP,商品和社会活动的相结合成为一场更加庞杂,流动的艺术体验,成为新的艺术品本身。可以说在这场“破场”中,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着观念艺术从理论化的“观”走向更为着重生命体验的“念”。


640-13.jpg


640-14.jpg展览现场


通过七位艺术家的艺术群像,本次展览带您感受观与念的破场,感受生命化和生活化的艺术思考,感受如新如旧,如真如假,如梦如爱,如花在野。

640-15.jpg

640-16.jpg

展览现场




「破场:观与念」艺术家群展

Breaking the Scene· Observation and Thought」Group Exhibition


2024.6.27-8.15


学术主持:彭锋

Academic Chair:Feng Peng


策展人:韩嘉成

Curator:Hale


共同艺术中心
Common Art Center


640-17.jpg
 展览现场


共同艺术中心于2024年6月29日下午16:00呈现「破场:观与念」艺术家群展,本次展览由学术主持彭锋,策展人韩嘉成统筹呈现。汇集了杜秋锐、贾伟、权能、Pacowhy、TUTU、杨方伟、张勇共7位风格各异的艺术家作品。在展览中,我们得以窥见艺术家如何将个人探索与时代洞察完美融合。


640-18.jpg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还获得了著名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先生的关注,并且亲自到场与众多艺术家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他们就各自的艺术理念、创作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度探讨,现场气氛十分尖锐与热烈。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影响力。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640-19.jpg

卢志荣

著名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

2015「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得奖人













640-20.jpg



策展人 

韩嘉成 Hale

当代艺术藏家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硕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破场|开幕式

640.png

杜秋锐
生于中国北京
美国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插画系文学学士
美国纽约普拉特学院绘画系文学硕士


640-21.jpg池塘不是魔镜 50x50cm 布面丙烯 2024



这次的作品延续了2019年创作的“I‘m not a larva but yet a butterfly / 我不是一只毛毛虫但也不是蝴蝶”系列,表达关于在成长中复杂的心态,一种处于关于成长过程中的微妙情感。而这次的“夏日草地”则再次使用毛毛虫这一形象。美好的夏日总伴随着户外的活动,野餐或者是爬山。当我们初次观察乡野,也许平静安宁。但在一些我们所无法看见的隐秘角落,总是热闹非凡,因为当人类变成自然的过客,昆虫则成为了自然叙事的主体。所以,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身边周遭,也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一些热闹非凡和奇怪夸张的事物,也许会让生活变得丰富有趣。


640-22.jpg艺术家杜秋锐与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右一)

卢志荣:“你的作品对现代关系和消费主义在城市生活语境中进行了探讨。是什么激发你深入探讨这些特定主题?你希望观众从中获得哪些见解?”
杜秋锐:“我认为我的作品记录着当下我们生活,一个快速变化的,一个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社会。我认为中国的千禧一代经历的变化相当于某些人几辈子会经历的。这种文化,商业,社会的变化在人们身上产生了非常有趣影响,不论是心理上还是外表上。所以我觉得自己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着这一切。用讽刺喜剧版叙事模式去讲述属于我们这代年轻人的故事。”




640-1.png
贾伟

艺术家

曾荣获全球五项国际设计大奖金奖



640-23.jpg

640-24.jpg

展览现场


“如花”系列创作始于2018年,他的艺术创作,是一段寻求"心”之解脱与"美”之自愈的历程,用画笔和颜色代替情绪和意识,幻化本我与超我,形成一个又一个”如花”的故事。贾伟创造的“如花"艺术形象,激发出一个底层启示:“想象力“是未来艺术的核心逻辑,每一个个体都能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在“人人如花”的创造者价值观里,会让每一个沉浸其中的个体,真切的感受到这个世界因为自己而更美,万物如花自在而开。



640-2.png

权能
1990年出生于韩国
2018 毕业于弘益大学绘画系

640-25.jpg
640-26.jpg
展览现场



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就像是在和自己对话,作品画完了,但对艺术的思考还在继续。艺术作品就像是冰山一角一样,最精彩的部分其实在水下面,那里有艺术家对世界的特别理解,对美的追求,还有对自己的深入了解。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像一把钥匙,帮观众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大家在平凡的生活里也能发现不一样的美好和奇迹。希望我的画能让大家换个角度看问题,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感受到那种纯粹又深刻的美,然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故事。



640-27.jpg艺术家能(左)与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右)


卢志荣:“如果画面中的人物从艺术史名人替换成普通人,你认为你的作品还会像现在这么有知名度么?”


权能:“在我的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名人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背景中,激发了观众的趣味和想象力。如果出现的是普通人,那就只是描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画了。事实上,“不是名人和有名的作品而是普通人出现在我的画作中时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我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类似于在问我们的存在意义。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方面。





640-28.jpg
Pacowhy
艺术家
1982 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640-29.jpg

640-30.jpg展览现场


在寻找作为艺术家Pacowhy的个人认同感的过程中,将感受到的情感和苦恼整理成文字,用画作来表现。作品记录了作为异乡人在中国生活10多年经历的事实故事,并作为工作留下了对自己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的考察。“时间” ”过去”和“如今”这几个关键词,是我们经常议论的几个话题。看似经常变化,但只是在周而复始,只是给短暂的记忆力带来的新鲜感而已。


640-31.jpg展览现场




640-3.png

TUTU

出生于1979年8月

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

职业艺术家 


640-32.jpg展览现场


小人物时代:这是一个普通人最容易发声的时代,由于自媒体的发达,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的述说自己的观点,呈现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笔下的人物就是一个个最本真的小人物,一个平凡的生命个体,无论在何种身份和地点,他们都彼此平等,享受公平发声的权利。我试图摘掉面具,让隐藏在心底的真实展现,他们天真、诙谐、自由、放荡不羁、对一切束缚不屑一顾,将欲望和人性通过整个展览的系列作品铺垫并夯实这个观念,我就是我,一个最真实的小人物。



640-33.jpg艺术家TUTU(中)与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右)



卢志荣:为什么选择马和人这种素材?

TUTU:这是我们生活里最常见的形态,是世界范围公认和熟悉的,我用新的、自我的方式来表达和再现“经典”形成一种视觉和心理的反差和意外,重新定义之后产生新的可能。

卢志荣:为什么创作分了系列,形态更接近了?

TUTU:阶段性的找到更能准确的表达我想要的代表性,从造型上更经典化,识别度更高,从一个点深入挖掘更容易深化我的观念。




640-4.png
张勇
1986 年生于山东省潍坊诸城市
2013 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


640-34.jpg

640-35.jpg展览现场


作品主要想要探讨的是空间上的距离感与突破这一传统界限的尝试。传统雕塑在表达空间感时,往往只能依赖于雕塑体积的放大或缩小。而我作为当代创作者,渴望超越雕塑本身语言对艺术家的束缚,探索更加广阔的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尖锐的刺状元素,作品在近距离时给予观者一种距离感和疏离感,但当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时,这种元素却又带来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种设计巧妙地解决了一种矛盾的状态,即同时展现距离与亲近。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了榴莲这一独特元素作为我的表达媒介。作品采用铸铜工艺,表面手工镶嵌着金箔。我希望观者在轻轻触碰这件作品时,能够感受到那份微妙的刺痛感,这正是我想要通过这件作品传达的情绪体验——一种在距离与亲近、刺痛与亲近之间微妙平衡的情感共鸣。



640-36.jpg
艺术家张勇与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



卢志荣:“如何在创作中确定雕塑的大小?以及这次的展览作品雕塑的尺寸是如何确定的?”

张勇:“基本上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我内心会有一种“感觉”,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表达的“欲望”。当这种表达欲望足够强烈时,脑海中就会形成一个模糊的“体量”雏形,这种“体量感”是为了清晰地表达那个感觉。在这个体量的状态中,已经包含了作品尺寸的概念。当然,如果是在一个既定的“场域”或固定的空间场所,雕塑的尺寸需要参考具体空间来确定。这也是为什么在创作公共空间雕塑时,需要现场考察雕塑落地的具体空间,以及周边的建筑和自然景观等诸多因素。此次展览的作品均为我在工作室中创作完成的“原作”,因此画廊在布展时做了一些设计,希望能够更完整地呈现这些作品。”





640-5.png

杨方伟

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学博士



640-37.jpg
640-38.jpg展览现场

在这些作品中,我选择弱化人物形象,抹去面部特征,以此来反映我们越来越快的生活惯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没有时间去慢慢感受事物丰富的层次与细节,而是更倾向于用最快的方式获得一个标签式的理解。这种标签化的理解,虽然快速,但却缺乏深度和真实性。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如游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态,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让我们对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变得更加模糊和不确定。这种“失真”与“平滑”具有一种魅惑的力量,也是我在作品想要呈现的超越语言和形式的差异性。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作品探索和表达这种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自我与环境、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复杂关系。


640-39.jpg南方公园No.8  60X80cm 布面丙烯 2022




640-28.jpg640-29.jpg
「破场:观与念」
为第十一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
艺术京城板块重点活动之一






IMG7839.JPG



http://
www.commonartcenter.com

微博:共同艺术中心

Instagram:commonartcenter

Facebook:Common art center 

共同艺术中心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7街797路B03共同艺术中心


共同艺术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家众筹会员制的当代艺术画廊。共同艺术中心由业内资深策展人、艺术经纪人、藏家等专业人士共同发起,致力于用全新的业务模式为当代艺术藏家提供专业收藏方案,“纸是”装置作品项目是我们的主要经营方向。把纸为媒介、媒材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经营方向,是因为这类艺术品在中国美术体系下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用纸和民间艺术做媒介的优秀艺术家让纸艺术可以作为工具抵抗它的命运,让它摆脱功能的遮蔽显现自身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当代艺术转换是共同艺术中心始终关注的重点。所谓元现代艺术,最早用来说明从流行电视剧,音乐,电子游戏,新媒体电影到当代艺术的围绕以自身为“本元”的文化艺术现象。在艺术上表现为各种意象穿越了媒介的历史与文化界限,相互参照,挪用。而我们则以中国传统文化东方美学为“元”,关注并发掘在围绕“元文化”而进行创作的国际艺术家。 
共同艺术中心的众筹模式为高端人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土壤,收藏家们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存贮一部分心仪的作品,又可以参与到艺术家的成长和艺术中心的成长中去。共同艺术·共享收藏是画廊的核心价值。共同艺术中心 2019 年迁址 798 核心 艺术区并成立 ART WAVE 和ART CAC 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