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当“物质”作为载体,将“意识”以艺术创作为媒介将意识显现于物质之上,那么物质的轨迹便是在这般讨论中浮现出来。在艺术创作中,物质的存在不仅是外在的物理形态,更是内在思想与情感的具象化。艺术家通过选择特定的材料、形状和色彩,传达其对世界的感知与理解。例如,在二十世纪中叶,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等抽象派艺术家通过冷峻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似乎是对理性世界的追求,而其背后却蕴藏着对情感和自由的深刻反思。物质在此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工具,更是意识的反映。与情感丰富的抽象表现主义(热抽象)形成对比。冷抽象的工业化和机械化特征传达出克制与平静,影响了现代主义设计,强调了简约与实用性的重要性,对当代艺术和设计依然具有深远影响。艺术家苏艺作品而今天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对物质的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让艺术的创作方式和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物质不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多重存在的交织体。艺术作品不仅是材料的组合,更是数据、信息和观念的碰撞。在这种背景下,物质的轨迹提醒我们关注科技如何重塑我们的感知方式和生存状态,反思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中,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节选自策展人关天颀「物质轨迹」
展览现场
「Material Trajectory」Group exhibition of abstract art开幕现场共同艺术中心于202411月14日下午16:00呈现「物质轨迹」艺术家抽象联展,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关天颀统筹呈现。展出展出黄喆君、黎鸿城、马晟哲、苏艺、孙玥、唐明伟、尹茂健、郑嘉燕以及特别展出陈大瑞共9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能够理解物质的变化如何反映意识的流动,时间的推移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以及科技的进步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当代世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身的存在及其与物质世界的联系。左起:艺术家郑嘉燕、主持人阿庆扫、共同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鲍禹策展人关天颀、家具艺术家陈大瑞、艺术家马晟哲、艺术家尹茂健主持人、知名美学博主、藏家阿庆扫Q: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您是如何构思《物质轨迹》,策划出这样一场充满创意和深度的抽象艺术群展的呢?策展人关天颀大家好,我是一名空间设计师,此次有幸担任展览策展人。我在纯艺术领域相对业余,但我将从设计师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作品。设计师通常基于已知范围探寻未知,而艺术家则创造未知并呈现为已知状态,两者方式截然不同。尽管有时存在交集,但仅是偶然。因此,我作为设计师,选择了当代几位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它们突破了传统模式,展现出空间感和材料多样性,这与我对空间的理解相呼应。这些艺术作品在材质、色彩及表现手法上均呈现多元化特点。近年来,设计圈和艺术圈中部分作品显得沉闷,缺乏活力。后疫情时代,我们更需要能带来心灵抚慰的空间和艺术作品。今天展出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积极向上,面向未来,基于现有物质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轨迹。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我。艺术家唐明伟作品“物质轨迹”与冷抽象和极简主义在形式与哲学上存在紧密关联。这两个概念通过去除装饰,强调材料的本质及其在空间中的存在感,正是对物质自身轨迹的关注。它聚焦于材料的内在特性和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光影、纹理和空间张力,而这些也正是“物质轨迹”中的核心元素。然而,“物质轨迹”在当代艺术中的延展超越了冷抽象与极简主义的静态表达,它更注重物质的动态生成和变化过程,包括腐蚀、解构、迁移等,揭示物质在时间与社会语境中的流动性。与“还原”相辅相成,将物质作为一种记录与媒介,探索人与非人、空间与非空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深层关系。
展览现场Q:在本次展览的作品,看似像家具但更像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请问这些作品基于什么理念? 艺术家陈大瑞 我是这样理解,因为我最早是从家具设计师开始。我们了解西方的现代家具设计,其中建筑师、艺术家、室内设计师等都在把家具做为一个载体,用艺术的方式创作,我20年前进入这个领域,再到今天 ,我发现有更多身份的人参与到家具艺术化这个领域,但是都不够纯粹,艺术和设计还是有区别的。艺术家陈大瑞作品其实我理解的物质轨迹、冷抽象这些概念,是家具从功能走向非功能的一个路径,也就是从生活化到抽象化的一个过程,这个关系很微妙,需要找到设计和艺术之间的一个切点,这个切点叫什么?应该是实用性物体的一种再解构,运用建筑、光影、平衡关系构建一种既冰冷又尚存温度的状态,很多人疑惑我的作品究竟是不是家具?我觉得发现它新的可能性和形态,是我探索当中最有意思的事情。艺术家黎鸿城作品Q:请问鲍总,画廊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位艺术家做联展?是怎样决定做这样的一个抽象艺术群展?共同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鲍禹在我们画廊成立之前,我们专注于图书出版,并在2011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新抽象》的主题图书。在那本书中,我们收录了许多重要的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及其作品,包括栗宪庭老师的文章《念珠与笔触》,艺术家包括丁乙、余友涵、谭平、孟禄丁等30位。但在采访和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抽象艺术家仍然沿用西方哲学和逻辑。因此,在我们开设画廊时,我们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换。艺术家尹茂健作品这次展览的机缘来自于我们画廊会定期外出进行的宣讲和讲座,在这些讲座中,我们会用艺术家的一件作品来向大家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美术史的脉络。在讲座中,我们提到了冷抽象和热抽象的概念,发现很多大众和藏家并不知道它们的区别:冷抽象相对克制,如蒙德里安的作品;而热抽象则更加激情四溢,如波洛克的作品。画廊就思考可以着手这样的一个展览。艺术家黄喆君作品虽然中国的美术史发展相对较晚,但人们的审美却越来越趋向于抽象艺术。为什么很多设计师和藏家更喜欢抽象艺术而不是具象绘画呢?因为抽象艺术给人一种更形而上的表达。然而,如何理解抽象艺术呢?我常常用听音乐来比喻,如果你能听懂流行音乐,而对于电子音乐或交响乐感到吃力,那么抽象艺术也是如此。早些年的抽象艺术强调去意义化不在模仿自然,即作品通过几何形态的视觉体验直接唤醒观者的情感和思想。但中国人的思维是意向思维,我们总是试图从作品中看出具体的形象,这恰恰成为我们东方抽象中最显著的特点:意象。艺术家孙玥作品(绘画作品:艺术家黎鸿城)Q:您选择这些特定的材料来完成您的创作,请问您觉得材料本身也会赋予作品特定的意义吗?艺术家郑嘉燕/ARTIST JIAYAN ZHENG 我本科学的是影像专业,研究生则转向传统语言转换的学习,两者间并无直接联系。在研究生阶段,我尝试了各种材料,尤其是布料,专注于布雕创作长达三四年。在我上一个展览期间,老师指出我虽已涉足影像与立体作品,但尚未尝试架上平面装置。他建议我将平时编织的故事和形象转化为非规则的平面架上绘画,即异形绘画。当时,我正为立体作品装裱框架,便询问了亚克力加工师傅是否能用AI图进行雕刻,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由此,我开始接触并尝试使用亚克力材料。艺术家郑嘉燕作品我认为,有时并非我们主动寻找材料,而是在特定环境下,材料会自然呈现,需要我们与之磨合。从平面的亚克力开始,我探索了其多种组合方式,不仅限于平面贴合,还包括穿插等手法。正如我之前做布雕时尝试的扎染工艺,它看似平面,但在抽取从平面到立体或从立体到平面的某个点时,会呈现出新的视觉效果。同样地,亚克力本身虽为平面材料,但通过穿插和结构设计,我们可以赋予其新的形态和意义。
Q:请问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您认为我们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艺术家马晟哲/ARTIST SHENGZHE MA 在我的整个的创作脉络,包括我的人生观里头,我其实跟那个马斯克曾经讲过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矩阵游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一个虚拟,且被设定的这么一个概念,相当于这个物质世界的背后它有一个可能是更高维度的一个东西在操控,这个可以理解为像类似于我们的电脑,或者程序一样的东西。对,相当于是个虚拟的这个东西。艺术家马晟哲作品Q:您选择这些特定的材料来完成您的创作,您觉得材料本身也会赋予作品特定的意义吗?能不能深入浅出的带我们了解一下您的作品里的关键性材料及艺术之间的这种关系?艺术家尹茂健/ARTIST MAOJIAN YIN 我从原本的画框开始,想自己去着手去做,我的作品想让它从一开始就有我制作的一种温度感。它就等于是我借助了工具去做了一个类似于工业品的东西,它里边有很多偶然的东西,我没有太克制的去除,因为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大家看到那种跟艺术语言之间有一定的区别的地方。艺术家尹茂健作品它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能每一次都接受了我的感受,因为我颜色可能有一定的厚度,一开始我可能会盲目的去涂抹也好,或者说是去尝试也好,但它最后留下的那一层是我经过一万种选择后选择出来的,我觉得这也是艺术构成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停止的那一下,选择的那一次。艺术家黄喆君作品
Q: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鲍总,在刚刚结束的上海021艺博会与画廊举办的展览中,所选的作品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请问鲍总艺博会和展览在画廊的运营中是什么样的关系?共同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鲍禹画廊每年会举办大约八个到十个展览,并参加多个艺博会。然而,画廊的展览与艺博会在目的上有所不同。艺博会主要是为了短期内促进藏家与画廊之间的交易,因此展示的作品需要能够引发藏家的兴趣和提问。例如,有些抽象艺术作品可能因其难以理解的特性而让部分人难以提出问题,所以在日常展览过程中,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引导和普及工作,通过座谈、分享等方式,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画面构成的变化,与此相比,画廊的展览更注重对艺术家及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展示。“物质轨迹”可以理解为物质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的路径和痕迹。这一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不仅是对物质本身的表现,还关乎物质在时间、空间、观念以及文化语境中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很喜欢这个展览名字,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技术AI化的背景下,物质的轨迹承载了记忆、文化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这次的艺术家多维度的探讨了这个问题。艺术家郑嘉燕作品
彩虹石(北京)空间设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院客座教授,获得胡润百富“2017年度最受青睐的华人设计师”,主笔的众多项目曾多次获得包括入选英国安德马丁室内设计大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的金奖等。
开幕现场
http://www.commonartcenter.com
微博:共同艺术中心
Instagram:commonartcenter
Facebook:Common art center
共同艺术中心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7街797路B03共同艺术中心
共同艺术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家众筹会员制的当代艺术画廊。共同艺术中心由业内资深策展人、艺术经纪人、藏家等专业人士共同发起,致力于用全新的业务模式为当代艺术藏家提供专业收藏方案,“纸是”装置作品项目是我们的主要经营方向。把纸为媒介、媒材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经营方向,是因为这类艺术品在中国美术体系下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用纸和民间艺术做媒介的优秀艺术家让纸艺术可以作为工具抵抗它的命运,让它摆脱功能的遮蔽显现自身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当代艺术转换是共同艺术中心始终关注的重点。所谓元现代艺术,最早用来说明从流行电视剧,音乐,电子游戏,新媒体电影到当代艺术的围绕以自身为“本元”的文化艺术现象。在艺术上表现为各种意象穿越了媒介的历史与文化界限,相互参照,挪用。而我们则以中国传统文化东方美学为“元”,关注并发掘在围绕“元文化”而进行创作的国际艺术家。 共同艺术中心的众筹模式为高端人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土壤,收藏家们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存贮一部分心仪的作品,又可以参与到艺术家的成长和艺术中心的成长中去。共同艺术·共享收藏是画廊的核心价值。共同艺术中心 2019 年迁址 798 核心 艺术区并成立 ART WAVE 和ART CAC 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