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拾瓦砾与宝石
文/冯兮
“黄昏戌,寰中不碍平人出。瓦砾光生珠玉闲,将军岂用驱边卒。” -- 《往复无间》释重显 宋代
清晨摇醒梦境,光亮缓缓袭来。目光向北,高楼的点线面,习惯性的浸染在阳光之下,生命和劳作由此继续。安静的表面,麻雀俯身钻进空调冷凝管道与墙壁的洞口仅存的缝隙,将口中的杂草,装填在窘逼的空间之内,缓慢地搭建着自己的“家”。不远处,放风的鸽群翱翔而过,一只落单的信鸽停落在鸽舍的屋顶稍事休息,由宽大的防盗窗改建而成的“家”,气派且时髦,与麻雀囧境时的劳作和快乐,共同竖立在同一侧的墙面和时光中。
作品局部
张木如同孤身的麻雀,守在越发狭窄的空间中建造着绘画的“陋室”,“建筑的材料”始终在明确和疑问之间不断切换着存在的定义。自2007年四川音乐学院毕业之后,经历了同时代创作者同质化的自我怀疑,到如何将画面本土化的实践,并且在获奖后产生了更强烈的否定与放弃。今天的张木,将艺术史视作“语言”样本采集的田野调查现场,重新靠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语言”个案,提取其中的观念、逻辑、意向、手法,以及媒介质感等艺术中已经存在的“语言”因素,以“绘画练习”作为“田野式”的分析与研究的方法,重新建立之间相互生成和依存的文本关系。张木的绘画,在“语言”经过重塑后所散发出“多样性的面孔”。同时,差异性的“语言构件”转换到一幅画面中,如何找到从相互冲突到自然和解的过程,重建语言系统的关系,成为张木所流连于学习与创作之间不停切换的工作。似乎通过艺术史不断更迭的时间褶皱中挤出的最原始的提问:首先“画什么”?然后是“怎么画”?面对图像结果征服一切的今天,关于语言的思考和路径,似乎成为最被忽视的瓦砾,躺在不起眼的角落。张木希望自己成为“笨拙”的人,艺术史的研习与重构,让他拾起眼中视为宝石的瓦砾,用自己的体温焕发出内心珍视的光泽,即使微弱,或者唯有自己可见。

「重拾瓦砾与宝石」开幕现场
Reclaiming the Rubble and the Gems
Opening ceremony scene

展览现场
共同艺术中心于2025年3月1日下午4时,推出艺术家张木的个展「重拾瓦砾与宝石」。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冯兮策划,将呈现艺术家张木2020-2024年间所创作的多个系列作品。展览将规划出3个关于不同的语言实践方向,却保持着密切关联性的叙述空间,同时形成3个独立且相互“缠绕”的空间主题:“变奏中的屋顶与地基”、“日常练习的想象与模拟”、“河的中心与心中的山”。展览持续至4月日。
展览现场
变奏中的屋顶与地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唐代
时间与空间的塑造有关,时间的长度同样被现实所捏合出的空间,割断成并不均匀的粗细长短。时而形同线性,重复着统一的步调,充满了无牵挂的舒适感。然而,更多的空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形状,游移在各种奇怪的经历,主观的拒接和客观的接受,分批地撞进身体,愁眉不展后的微笑之中,努力隐藏起生活给予的明示或隐喻。

2011年,张木受邀参加新星星艺术节,身处上海的展厅之内,面对浩瀚如星星般繁多的作品,突感茫然,绘画思考的方向与同龄人几乎一致,整个展厅弥漫着一种趋同的感受。此行,对张木产生了巨大的刺激和反思,开始怀疑绘画的理由,由此产生了对自己的质问与迷茫,从“画什么”?到“怎么画”?再到如何表达?始终萦绕在心底,挥之不去。同时,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成为了新的提问。一次偶然,张木看到刘晓东的访谈节目中,提出了画家“第一口奶”的问题,这一刻,他似乎被这句话所击中,不停地追问自己:“我的第一口奶是什么”?
展览现场
张木放弃了曾经绘画的方法和路径,开始对马塞尔·杜尚、贾斯佩·琼斯、雷内·马格利特,马克·坦西、罗伯特·莱曼、巴尼特·纽曼等艺术家,重新进行学习与理解,通过不同视角撰写的专著与文章,逐渐形成了对于语言及语法的全新理解,2011-2013年的探索,使张木对绘画发生巨大的认知变化。


张木将视觉排列成语言、符号与图像的三种序列,完全相同的构图去除了叙事带来的结构性牵引,将语言固定在简化之后的样式,《变调练习》系列作品便由此而生。上下水平对峙的山体与水面,严格地被地平线所切割,每张画面中均由6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构成,而来自东西方美术史轴线中提炼出的语言链接,则给出了明确的“身份”和出处。色彩在不同的变调之下,不仅增加了图像的动态和节奏,同时,将光的质感的变化放大。大小各异的方形结构,通过减弱透明度后的叠加,强调了视觉空间拉伸的维度。2018年,张木回到四川老家修建梦寐以求的工作室,当建筑的主体完成后,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建筑与装修,一座四壁镂空的理想中的建筑,闲置至今。他便开始将不同的建筑作为现实中反馈的符号的文本,以简化的形态加入到绘画的语言。建筑的出现递进了阅读的可能性,从黑山学院的狭长立方体,到马克·罗斯科教堂式的耸立;从勒·柯布西埃的小木屋,到建筑设计师刘家琨修建为汶川地震中丧生的胡慧珊所修建的个人纪念馆。

《变调练习》的推进,如同张木绘画“新生”所夯实的地基,随之一点点搭建出《藮荫七子》系列作品的模样。《藮荫七子》的雏形起始于《变调练习》的构思之前,亦暂时止步于雏形,犹如远处隐约可见的屋顶,等待着属于它的地基浮现,快速的拔地而起。展览借景将《藮荫七子》的指涉,搭建成匍匐在地面的屋顶,和墙面悬挂的《变调练习》系列,形成地基与屋顶的视觉反向对比。
展览现场
日常练习的想象与模拟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之要》朱熹 宋代
2016年开始,张木感受到图像的叙事性对创作的困扰,有意识的将其抛离绘画的主体,他慢慢将绘画当作一场关于语言拆解和重建的练习,开始在学习中寻找“语言”在艺术表达中存在的意义。于是,语言的拆解成为了张木习惯性的日常练习方式,回到观察的原点,分捡出艺术家的方法和语言的构件,将其视为练习甚至模拟的对象,不厌其烦地进行练习。


练习并非单调的重复,而是将语言对象模拟出需要的状态。例如:以马克·罗斯科作为语言的基点,利用罗伯特·莱曼白色的笔触,覆盖在典型的罗斯科式的色块之上,寻找两者之间平衡与制约的关系,或者不和谐的因素。下一张,则套用罗斯科式的构图与色彩习惯,重构关于海滩的写生。第三张,罗斯科的构图场景中,将亚历克斯·卡茨笔下的海边完全用色彩的平面化所代替,使其失去叙事的功能和逻辑。以此类推,从色块演变成线条的关系,直至推演到对于光线、光影、光谱的描述。


对于中国绘画的思维方式,也有着类似的实践,存在着更多东西方交织的融合度。从井上有一书法局部的放大,到贾斯佩·琼斯绘画中文字使用的观念;从仿巴尼特·纽曼的作品所呈现与屋漏痕异曲同工的意向,到莱曼的白色绘画与中国画线条构成的结合;从马远水图的静态波动,到黑白木刻直线的魅力。
展览现场
张木对于语言练习的想象与模拟,是在几组相对完整的语言推演中不断生成。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收集语言的过程,而是对于绘画语言系统性重新认知的方法。如此工作的目的,并非是完善推演本身,而是再次回应自己“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张木的练习,形成了档案式的存储样本,一步步地进入归档、建档与整理的工作。看似熟悉的方法和描述对象,在语言的重构中生成了新的语法结构,艺术史中语言,通过想象与模拟的行为,进行视觉文本化的梳理,同时,完成了阶段性绘画的准备。
河的中心与心中的山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宋代
以山水为题材,源自于张木在四川音乐学院读书的偶然所得,一次闲逛校外的书摊,买到了五代宋元山水的画册,瞬间便被其中的作品所震撼。2008年,毕业后前往四姑娘山的游历途中,两侧茂密的杉树,同样激发了他对于山水的想象。回到成都,借用古典油画中的光线感应,将稀薄的颜色,和硬刷的技法,首次尝试模仿中国画技巧所表达的意向。


2014年,张木在绘画中开始尝试上下对称的构图,舍弃人的元素,将叙述性压缩在不同的语言形式拼接而成的具象场景。2017年,一次苏州博物馆的观展,庭院中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枯山水,引起了张木的浓厚兴趣,正面观看层叠而设的山体,营造了现实与非现实融合的空间,侧面则是呈现出薄如纸片的抽象线条。须臾之间,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所在。受到启发,张木开始按照艺术史中归纳出的语言,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编排,完成了《藮荫七子》系列的雏形。
展览现场
2018年,张木返回老家,建设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室。青山绿水环绕的浸染,让张木重新认识了自然的山水和山水的自然,对生硬拼凑而成的《藮荫七子》产生了质疑。最终,工作室只完成了主体建筑后,便回京继续画画。阴差阳错地形成了水平对峙画面中,山水与建筑呼应的构想。同时,通过“日常练习”长期“文本化”的建立,《藮荫七子》系列的山水结构由此开始。
展览现场
山水之中,上下水平对峙的构图,成为张木近年来绘画的根茎。《篷船蓬》系列在其基本范式内,表达出对西蒙·斯塔林的作品《篷屋-船-篷屋》的敬意。与斯塔林的观念不同,绘画所呈现的结果,仅限于图像的状态,不具有直接身体性的动作和过程。张木对此有着明确的认知,他将形成观念的过程,用近乎机械化的绘画形制,代替艺术家直觉和情感的部分。
展览现场
也许,这样的行为本身已经具有“以身饲虎”的反思。几年的时间,制造“语言”的本身,成为研习“语言”的过程。模拟与推演,晋级为另一种创造的态度。正如展览结尾陈设的《行进的路径》系列中绵延的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两则画面的上方分别出现的画架,一个端正如初。另一个,随风而倒。
作品局部

作为徘徊于系统边缘的业余策划人,冯兮有着区别于主流策展思想与方法的意识和实践。他善于将空间的物理属性进行重新地解构,试图转换出空间与作品之间新的展览语言,将其融入展览语境中与现实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并努力掌握对展览之间上下文关系的理解与输出,使展览独立于审美性的展陈逻辑,拓宽理解展览语言与呈现方式的通道。同时,作为独立艺术空间实践者,曾分别担任外交公寓12号空间艺术总监、掩体实验空间主理人、车库实验空间展览总监。在单行道画廊、晨画廊、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以及SIMULACRA 拟像画廊下设“虹吸项目”的展览总监。并有幸成为中间艺术基金会下设“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的学术委员和研究员。另外,于2017年加入策划实践小组孑孓社,以介于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身份和思考,将展览作为创作与实践的方法,成为三名小组成员之一。
开幕现场

http://www.commonartcenter.com
微博:共同艺术中心
Instagram:commonartcenter
Facebook:Common art center
共同艺术中心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7街797路B03共同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