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硅基文明以算法重构生命定义的今天,“进化”一词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祛魅。人类将自身视为碳基生命的终极形态,又狂热地追逐向硅基生命的“升维”,这种单向度的进化叙事背后,暗藏着致命的认知暴力。赵淋的陶土雕塑创作,恰如一剂逆行的解药,他以泥条盘筑的传统技法,在窑火中重铸被现代性割裂的人与动物的共生关系,用陶土这种最古老的媒介材料,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的认知。



传统进化论构建的“从猿到人”线性图景,将人类置于进化树的顶端,赋予其支配他者的合法性。而赵淋的《共生》系列作品中,人兽合体的生物静默着宣告——进化从未遵循单一方向。那些脖颈拉长的人形、肩生羽翼的兽像,既非返祖现象亦非基因突变,而是对“高等/低等”二元秩序的彻底解构。


当猫头鹰与少女共享同一具陶土躯干,当豹与人头连着头相向而立,进化论的等级制在此崩塌,所有生命共享这片土地,人与动物在缠绕中彼此驯化,人与动物相依、相畏、共境共生。


正如俄国人维克多·什克洛夫期基说:艺术“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赵淋刻意保留捏塑过程中的「误解」与「偏差」,让陶土在失控的形态增生中,暴露出人类与动物共享的生物性本能——那些被理性粉饰的生存欲望、孤独困境与荒诞共谋。当3D打印将造物简化为数据输入,他执意让手指与陶土进行最原始的能量交换,泥条盘筑的每一道指纹,都是对数字克隆技术的抵抗之书。


生命从不是朝着有序进化,而是在混沌中寻找短暂的平衡。赵淋通过陶土的可塑性与脆弱性,揭示了一个被进化论遮蔽的真相:所谓“高等生命”,不过是学会了与无序共舞的碳基存在。这些看似怪异的人兽共生体,也许是碳基文明留给硅基时代的最好的纪念簿:它们荒诞却优雅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算力的强弱,而在于构建万物共鸣的能力。


如果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走向硅基的道路,赵淋则在艺术的世界里完成一次逆进化论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既是艺术性的,也充满人文主义精神,更饱含诗意的浪漫。当人工智能专家忙于绘制生命2.0的蓝图时,这位艺术家正独自在景德镇的工作室里,用沾满泥浆的双手重写一部生命的逆进化论——在那里,人类终于学会垂下高傲的颈椎,让陶土中的兽瞳指引我们重返生命共和之地的入口。


「逆进化论」开幕现场
Anti-Evolution
Opening ceremony scene

开幕现场
欢迎各位来到赵淋「逆进化论」的展览现场。本次展览虽然筹备时间较短,但赵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生动呈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之间的深刻关联。赵淋虽非雕塑专业出身,却巧妙地将陶瓷技法融入雕塑创作,构建出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世界。

展览现场
他的作品在视觉表现和观念传达上都展现出鲜明的特质,使观众能够直接感知其创作理念。在这个特别的开幕时刻,我们更期待聆听艺术家本人和各位老师的见解,共同探讨作品背后的思考。

展览现场

很高兴与各位相聚在本次展览现场。我对赵淋的作品较为熟悉,且与他渊源颇深,因此专程前来北京支持他的艺术活动。大家已经看到,他的雕塑作品具有直观的美感与趣味,与当代观众的审美体验产生共鸣。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在形式表现和思想内涵上,都与现代社会及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形成了深层次的呼应。赵淋的作品并非追求形式、材料或题材的表面创新,而是专注于作品内在的精神表达,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有机融合,呈现出难得的真实性与原创性。

展览现场
在当前艺术创作普遍存在同质化倾向的背景下,赵淋的作品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质。他既不是简单挪用传统符号,也非机械模仿欧洲现代主义雕塑,而是从东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脉络中汲取养分,转化为独特的精神表达。这种创造性转化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创新价值。在当下经济环境下,共同艺术中心能够举办这样的展览尤为难得。他们以专业的眼光支持具有探索性的艺术实践,为推动艺术生态的多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夫也先生现场致辞
各位下午好,我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张夫也。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798共同艺术中心参观这个精彩的展览。在来之前,我的老同学王见通过手机向我展示了部分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虽然从清华大学到798路途较远,但出于对作品的浓厚兴趣,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前来参观。
展览现场
现场观摩后,这些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突出的感受是一股强烈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这些作品既代表着当下时代的新审美,又兼具陶艺与当代雕塑的双重特征。其新颖的面貌充分展现了青年艺术家创新的审美理念,这种理念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作品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不再拘泥于既定的创作规范。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不再强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追求在黑白之间看见彩虹,在彼此之间发现新的可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应当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而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传统的评判标准。坚持这样的创作方向,艺术发展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赵淋老师的展览开幕式。我与赵淋老师相识于景德镇,作为同样从事陶瓷雕塑创作的同行,我深知他作品中那些大体量陶瓷作品所蕴含的技术难度。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他巨大的工作量——从最底层开始逐层盘筑的同时,还要兼顾空间结构与整体造型的把控。赵淋老师的作品以动物和自然元素见长,马、虎等生物形象与火、水等自然意象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语汇。这种对自然的关注源于他本人的生活态度——在景德镇时,我们常一起登山、捕鱼、捉蟹,他是一位热爱自然且令人愉快的挚友。
展览现场
在当今AI时代,赵淋老师坚持手工创作的意义尤为珍贵。陶土作为人类文明的初始媒介,在科技时代将如何发展?能否继续为人类心灵提供慰藉?他的作品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回答。


展览现场
从专业角度来看,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我认为他的作品具有多重艺术价值:整体造型的力量感、刻意保留的指纹痕迹、对压缩空间的独特处理,以及那些细微而精准的线条表现——眉眼、胸部、肚脐等处的勒线处理都展现出精湛的塑造语言。衷心祝贺赵淋老师成功举办这次重要展览。
展览现场

艺术家赵淋先生现场致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我坚信,艺术将是人类精神最后的自留地,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直接体现。关于坚持创作的动力,我想引用康德的观点:人生就像钟摆,在欲望未满足的痛苦与满足后的无聊之间摇摆。而每当我面对陶泥开始创作时,总能获得全新的挑战与创造快感。我承认自己具有喜新厌旧的特质——完成的作品往往就被搁置一旁。常有人问及最满意的作品,我的回答总是"下一件"。
展览现场
因为对我而言,创作过程本身才是核心价值所在,我已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满足。至于最终呈现的效果,就交由各位评判了。按照惯例,画廊希望我在此解读作品。但作为创作者,我更期待听到观众的理解与感受。作品已然在此,我更愿意保持沉默,让作品自己说话。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谢谢!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陶瓷领域,大漆等传统工艺同样面临着与当代艺术对话的难题。赵淋老师在谈及自己作品时表现出的不适感,恰恰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核心问题:我们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清晰的创作脉络。
展览现场
作为艺术机构,我们需要与艺术家共同努力,将其创作思想、文化积淀和泥条盘筑的技艺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更精准的学术表达。这种双向的深入对话至关重要。本次展览筹备历时一年,期间我们曾携赵淋作品赴中国台湾参展,中国台湾以及日本藏家的积极反馈坚定了我们的策展方向。


此次呈现的是艺术家近三年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每件作品都弥足珍贵——由于景德镇独特的烧制工艺和创作方式,这些作品不仅成功率极低,更因无法复刻而成为真正的孤品。这种工艺难度和独特性,恰恰构成了艺术品价值的重要维度。感谢各位的参与,期待接下来能与大家就赵淋老师的创作展开更深入的交流。


策展人李贵明



http://www.commonartcenter.com
微博:共同艺术中心
Instagram:commonartcenter
Facebook:Common art center
共同艺术中心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7街797路B03共同艺术中心